高才赴港子女“本地生”資格新規
香港近年積極搶人才,透過各項人才計劃,包括“高才通”來港的人士,其子女可以受養人身份考香港中學文憑試(DSE),享“本地生”資助入讀香港的大學。但因香港高校僅有約1.5萬個資助學額,引發社會關于公平性的討論。
目前在香港專上院校招生中,“本地生”定義包括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、單程證、引進人才受養人(首次簽發為18歲以下)簽證等多種證件的學生。“本地生”和“非本地生”在錄取和學費等方面均有不同。
最新消息指出,特區政府將公布新規,以解決“本地生”定義爭議。根據新規定,透過各項人才計劃,包括“高才通”來港的人士,其18歲以下子女,若要以“受養人”身份享“本地生”資格,獲資助報讀香港8所政府資助大學,必須符合以下規定:申請之前在港讀書。即使相關學生是跨境生,并不住在香港,但卻跨境上學,也符合資格。符合過去兩年在港通常居住的規定。
據悉,有關規定將設“過渡期”, 讓這些學生及其家庭有足夠的時間以做規劃。但計劃今年底申請2026至2027學年入讀大學的學生,將不受影響。
香港高才通計劃
香港高才通計劃自2022年12月28日啟動便引發強烈關注。高才通計劃精準定位三類人才群體,條件清晰透明。
A類:面向高收入精英,要求申請前一年全年收入達250萬港幣(或等值外幣)以上,不設名額限制,凸顯香港對創富能力的高度認可。
B類:鎖定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中的經驗型人才,需五年內累積至少三年工作經驗,同樣無名額上限,看重學術背景與實踐能力的雙重優勢。
C類:則為全球百強大學新銳畢業生量身打造,針對申請前五年內畢業但工作經驗不足三年的潛力股。與前兩類不同,C類設年度配額上限1萬人,遵循"先到先得"原則,競爭性相對明顯。
這種分類設計既覆蓋了成熟領軍人物,也向青年才俊敞開大門,形成多層次人才引進體系,精準滿足香港不同領域的發展需求。
高才通續簽方式
1. 在港受雇:月薪≥3萬港元+強積金記錄+完整稅單;
2. 傭金制職業:保險/投行需提供穿透式銀行流水;
3. 跨國高管外派:年薪≥120萬港元+香港業務證明(+境外母公司擔保)納稅不足者僅批1年短期簽);
4. 自雇創業:唯一無需坐班的選擇,但需滿足三要素:
• 實體運營:注冊資本≥1萬港元+真實辦公地址(共享辦公室需帶公司招牌);
• 雇傭本地員工:至少1名香港居民+繳納強積金;
• 實質業務:提供上下游合同、發票、年度審計報告(空殼公司直接拒簽)。